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设计方法研究
    王建峰,鄢兴祥,虞终军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1-8.
    摘要 (1731) PDF全文 (5104)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四川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及艺术教育中心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和地下室设计、结构布置、超限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计算结果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等。本项目具有体型复杂、连体、大跨度、大悬挑的特点,结合上述特点叙述了本项目的结构设计要点及方法。该分析方法及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设计方法研究
    于晓露,舒兴平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9-15.
    摘要 (1172) PDF全文 (3288)   可视化   收藏
    李自健美术馆采用巨型框架-支撑钢结构体系,圆环工作室以3个巨型柱悬挑的17榀主桁架为受力骨架,主桁架通过内、外环桁架连系为一个整体,环向最大跨度44.6 m。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适合该工程实际情况的抗震性能目标和不同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指标。对结构进行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验算,以及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仅支撑和巨型柱柱底出现塑性铰,数量不多,塑性发展不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良好,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指标满足预设的性能要求。
  • 抗震与抗风
    熊青松, 熊海贝, 袁程, 孔庆钊
    结构工程师. 2024, 40(1): 1-10.
    科学合理的结构震害评估对于提升城市抗震韧性与运维智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韧性城市构建现阶段的实际需求与重要难题,面向“全域、动态、实时”的结构震害评估新范式,以基于数模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基于物模的多层次数值仿真模拟为理论架构的两大基本要素,依托深度学习、数字孪生、数物融合等新技术,提出了基于数-物模型混合交互反馈的结构近实时震害评估理论框架,并对该框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所提出的理论架构有望提升结构震害评估的实时性与智能性,助力推进韧性城市构建以及城市系统的智慧运维。
  • 设计方法研究
    张月强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16-22.
    摘要 (1254) PDF全文 (297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大跨度钢结构在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一方面促进了大跨度钢结构设计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突显出钢结构设计中的一部分常见问题。论述了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研究和探讨了设计过程的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和结构形态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同时总结了结构细部设计中关于支座选型和节点细部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对这些常见问题设计中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
  • 文献综述
    龙武剑, 舒雨清, 梅柳, 寇世聪, 罗启灵
    结构工程师. 2024, 40(3): 203-216.
    在土木工程行业转型的背景下,智能技术为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SHM)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而拓宽了土木工程SHM系统各个方面的研究领域。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土木工程SHM领域智能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涵盖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等方面。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智能技术在土木工程SHM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深入探讨了土木工程SHM与智能学科融合所带来的创新与挑战。
  • 文献综述
    熊海贝, 龙有为, 陈琳, 丁叶蔚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191-201.
    木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对于我国古木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现代木结构的智能运维有着重要作用。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分类标准,介绍了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在木结构检测中的适用范围、应用情况、研究现状和现存问题,涉及的检测方法包括常用的目视法、应力波法、微钻阻抗法和前沿探索性方法,如计算机视觉法、压电传感法、电磁波法等,最后探讨了木结构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
  • 文献综述
    欧阳辉, 郑晓芬, 程浩
    结构工程师. 2022, 38(6): 202-213.
    随着近年来冶金技术的不断精进,越来越高强度的结构钢不断出现,其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使其迅速应用到相关工程中。而与普通钢材类似,高强度钢结构抗火性能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近20年来,高强钢抗火性能研究也开始起步。本文通过对高强度钢结构的钢材火灾高温与火灾后力学性能、高强钢构件和节点抗火性能、高强钢结构抗火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总结,最后对研究不足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展望。目前高强钢结构抗火性能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表明,高强钢的高温力学性能与抗火性能与已有的国内外相关规范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不能直接套用。
  • 设计方法研究
    钟建敏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33-40.
    摘要 (1079) PDF全文 (2471)   可视化   收藏
    以某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以结构刚度、重量、造价等为控制目标并满足结构规范和超限审查要求,对原结构设计的计算参数、结构荷载、柱、墙、梁、板、屋顶钢结构支架和筏板基础进行全方位优化。采用PKPM软件分别对原设计和优化后的结构重量、刚度、抗震性能、造价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建筑结构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自重减轻,地震作用降低,刚度分配更趋合理,结构延性增加,结构安全度相应提高。同时也取得了增大室内使用空间、缩短施工工期和节约建设成本2 294.68万元的效益。
  • 地基基础
    禹海涛,张正伟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134-144.
    针对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据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地层剪应力分布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地层-结构模型的反应剪力法。考虑到地震动作用下土体与结构间多为均匀剪切作用,反应剪力法把地震荷载等效为地层剪力,将地层剪力施加在地层-结构模型上,通过静力计算求解结构地震反应。以动力时程分析法为基准,通过参数化分析确定反应剪力法的模型边界尺寸,同时评价了反应剪力法对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结构断面形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地层-结构模型边界尺寸取为结构尺寸的5倍时,反应剪力法在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断面形式下都有较好的计算精度。相比反应位移法,反应剪力法具有更广泛的场地条件和结构形式适用性,设计分析流程也更为简便,可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提供新的计算方法。
  • 设计方法研究
    张朕磊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23-32.
    摘要 (1059) PDF全文 (2204)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楼高宽比超限而引起的结构抗倾覆能力不足、抗侧力刚度不足以及墙肢抗拉强度不足等问题,采取改变结构平面布置方式,将高塔楼与相邻低塔楼连接形成底部呈“L”形的组合塔楼,增加结构底部等效抗倾覆力臂。根据组合塔楼引起的多项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情况,设定相应抗震性能目标,采取对楼板薄弱部位和立面收进部位进行小震和中震下楼板应力分析、塔楼在大震下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结构在设计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给出定量解答,研究结构单体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形态、构件的塑性及其损伤情况,以及整体结构的弹塑性行为,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给出评价、指导结构后续设计。
  • 地基基础
    王欲秋, 杜鹏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155-160.
    地下车库采用桩基抗浮时,其受压工况的计算一直不太明确。结合工程实例,分别在单层和两层抗浮车库中,采用柱墩筏板+抗拔桩(减沉桩)的基础形式,桩基数量以抗浮工况确定,受压工况下采用减沉疏桩复合桩基的设计方式,实现以最少的桩基数量满足抗浮又能合理发挥天然土层承载力的目的,达到安全、经济、受力合理的目的。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化的设计方法,但其理论依据清晰,安全度可以满足要求。
  • 结构分析
    张惊朝, 戴靠山, 施袁锋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14-23.
    随着叶片更长和塔架更高的发展趋势,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大型风力机因振动问题引起的故障甚至倒塔现象日益突出,这给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风轮运转时风机振动带有明显的气动阻尼和周期性成分,准确获取风力机在运行中的动力特性非常重要。此外,由于测量误差、建模误差、信号时长等不确定性因素,模态参数估计的准确程度也是安全性能评估的关键因素。全文采用随机状态空间模型和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研究带有谐波影响的风力机运行模态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最大期望(EM)算法求解极大似然估计和克拉美罗下界(CRB)近似模态参数的不确定性水平。以某一在役大型风力机为例,比较分析了风机塔架不同方向模态参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工况下模态参数及不确定性的变化。
  • 文献综述
    吴水根, 余倩倩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182-190.
    钢结构基础设施在服役过程中,受到荷载和环境介质的共同作用,往往产生裂纹、锈蚀等损伤。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材料性能优良,价格相对低廉,可基于形状记忆效应,便捷地施加预应力,对疲劳损伤钢结构进行加固补强。本文对Fe-SMA材料补强钢结构疲劳性能已有相关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包括Fe-SMA材料恢复应力、Fe-SMA加固钢结构疲劳性能、环境温度和疲劳荷载对钢结构补强体系的影响,并和NiTinol-FRP复合材料补强钢结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
  • 抗震与抗风
    陈嵘
    结构工程师. 2024, 40(4): 76-8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10)均有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且略有不同,工程师在执行中可不避免地产生困惑。本文分析两本规范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从荷载-位移曲线的角度阐述性能目标、性能水准的含义,并对比两本规范的设计参数。列举29个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工程实例,分析位移指标的取值依据。根据上述两方面分析,总结两本规范性能化设计规定的不同点,并给出设计建议。
  • 抗震与抗风
    李公豪, 袁周驰, 梁发云
    结构工程师. 2023, 39(5): 100-108.
    相比陆上风机,海上风机承受的环境荷载要更加复杂,合理地评估环境荷载对海上风机的设计与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国内外海上风机规范关于风浪荷载计算的思路大致相同,但在计算参数选取等方面有所不同,可能会使得风浪荷载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有必要针对风机规范的风浪荷载计算方法开展对比分析,探究不同方法对风浪荷载计算的影响。选取最新的规范,包括中国船级社CCS规范、挪威船级社DNV GL规范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IEC规范,对比了三者的风荷载和波浪荷载计算差异。结合典型算例开展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DNV GL规范,根据CCS与IEC规范得出的风荷载值更大。并且对风湍流的考虑更保守;对于粗糙构件,DNV GL规范的波浪荷载峰值比CCS大了4%~1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针对风浪荷载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参数选取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海上风机设计时参考。
  • 地基基础
    周永明, 徐伟斌, 华贝, 吴能文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126-132.
    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是一种集钻进、注浆、锚固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锚杆,在地下抗浮设计中采用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可有效解决软弱、破碎、松散岩层中全粘型锚杆常遇到的塌孔、缩径、注浆不饱满等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对岩层破碎带区和非破碎带区分别采用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和全粘型锚杆进行抗浮治理。在破碎带区从抗拔承载力、变形特征、注浆压力和注浆量进行对比分析2种锚杆的抗浮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最大拉拔力均达到400 kN,远大于全粘型锚杆的310~328 kN,最大变形量3.6 mm,残余变形量2.5 mm,远小于全粘型锚杆最大变形量7.6 mm和残余变形量5.7 mm;中空锚杆和全粘锚杆的注浆压力分别为1.3 MPa和1.0 MPa,中空锚杆注浆量较全粘锚杆提高约20%,中空锚杆锚固性能、注浆效果和耐久性能均优于全粘型锚杆。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可通过施加预应力,形成拉力型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
  • 结构分析
    吴水根, 张海鹏, 潘钻峰, 顾征宇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8-14.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湿作业,在保证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接缝连接质量可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螺栓连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在剪力墙构件受力核心区域(边缘构件)处的连接设计上采用“等强度替换”原则,即边缘构件处连接螺栓抗拉强度大于对应连接钢筋的抗拉强度。随后,结合国家相关现行规范,对螺栓连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值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对比剪力墙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有限元模拟值发现,对小剪跨比的剪力墙来说,其最大水平推力模拟值大于其抗剪承载力,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并与混凝土损伤云图进行了对比验证;水平接缝处抗剪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表明螺栓连接剪力墙结合面在水平方向具有很大的安全储备,构件在加载过程中不会出现水平方向的相对剪切滑移。
  • 结构分析
    金成棣, 葛耀君, 徐胜乙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1-13.
    以钢管混凝土桁架拱肋的系杆拱桥为研究对象,拱肋的组合刚度以组合柱为计算模型,考虑拱肋面内以三角形桁架为组合件,经过布置优化,得到相应的组合效应系数后,以拱梁共同作用确定面内临界轴压力。对面外稳定性,以k式桁架为纵向联接系确定临界轴压力。对于四管组合的独榀拱肋布置,考虑吊杆力偏移的非保向力效应,对拱提供抗失稳的扶正力作用。通过算例,以主跨lp=120 m的钢管混凝土桁架拱肋的系杆拱桥的稳定性验算的全过程,展示了所介绍方法的实用性。
  • 设计方法与研究
    王清泉, 赵炜, 苏庆田
    结构工程师. 2022, 38(6): 176-184.
    为对城市高架简支预制槽形钢混组合梁进行合理设计,选取了跨间中横梁布置、横断面布置(主梁根数)、梁高、桥面宽度等结构设计因素,进行各参数设定下的组合梁桥面板及钢梁配板计算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在均满足结构受力需求的前提下,设置跨间中横梁使造价略有增加、影响施工速度和景观性能,仅设置端横梁即可;②一般情况下大开口少梁的布置方式比小开口多梁的布置方式更节约造价;③ 30 m跨径的组合梁经济梁高为1.6~1.8 m,35 m跨径经济梁高为1.8~2.2 m,40 m跨径经济梁高为2.0~2.4 m。
  • 设计方法与研究
    张哲元, 林英, 王建辉, 邓青儿, 张科乾
    结构工程师. 2022, 38(6): 185-191.
    折现配筋先张梁避免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孔道施工工艺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缺点,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适应性,因而在桥梁工程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在实际工程中常采用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概念将空间多梁体系简化为单梁体系进行分析计算,但这种简化计算方法随着跨度、桥宽的增加和横隔梁间距的调整将对实际结构的空间受力状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折线配筋先张法工字梁空间三维有限元模型,着重研究折线配筋先张法工字梁的空间受力行为,通过比较各种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与实际空间受力的误差,提出合理适用的方法并通过研究横隔梁间距对主梁空间受力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设计参考值。
  • 设计方法与研究
    李学平, 刘富君, 虞终军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180-185.
    采用结构设计软件盈建科(YJK)对高烈度区某教学楼进行了多塔大底板基础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结果表明,在上部多塔+整体底板时采用基础隔震结构依然能显著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通过各类支座合理设计并配以少量阻尼器,能较好地降低结构平面不规则而产生的扭转问题,很适合高烈度地区使用。该工程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本文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 文献综述
    李卫军,苏衍江,张磊,崔国静,李泽亮,师莹莹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173-179.
    摘要 (1055) PDF全文 (1532)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我国传统农村住宅结构体系和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几种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分析了阻碍农村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因素以及其成本增加原因。通过陕西关中地区村镇住宅现状和农民对住宅建设的需求的调研,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几点建议,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 抗震与抗风
    任晓崧, 宗刚, 周球尚
    结构工程师. 2022, 38(6): 55-62.
    2021年12月22日江苏省常州市发生了里氏4.2级地震,上海全域均有震感。同济大学校内近期安装的场地—建筑物地震反应融合监测台网,捕捉到本次地震的有效加速度响应信号,5个测站的场地、建筑顶层加速度峰值分别在1~5 cm/s2和1~6 cm/s2。本文对监测数据的时、频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了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反应谱以及建筑物楼层响应动力特征(结构基频、频响函数等)等参量,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对短周期结构的影响较大。此外,基于实测加速度数据讨论了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各测站的烈度评定结果在1~3度。
  • 试验研究
    刘亦斌, 曹万林, 叶涛萍, 刘策, 郭瑞洁, 王如伟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65-72.
    目前H型钢-再生混凝土板组合梁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较少。进行了5个H型钢-再生混凝土板组合梁足尺试件抗剪性能试验,各试件尺寸一致:梁净跨3 000 mm,H型钢型号采用HN200×200×6×6,再生混凝土板宽300 mm、厚100 mm;H型钢与再生混凝土板通过栓钉连接。试件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为0%、50%、100%,混凝土强度等级分为C30、C60。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试件的抗剪性能,以及设计参数对试件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型钢-再生混凝土板组合梁,采用栓钉连接构造受力可靠,H型钢与再生混凝土板共同工作性能良好;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H型钢-再生混凝土板组合梁受剪性能和破坏形态接近;提高再生混凝土强度可以显著提高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
  • 结构分析
    张淑云, 马晓菁, 马利平, 赵文伟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24-30.
    结合实际工程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5×5跨无梁楼盖地下车库结构模型,综合考虑覆土厚度、施工车辆种类和并行情况等因素,根据影响线原理确定施工车辆不利布置,得到施工车辆等效均布荷载,与设计中常用施工荷载5 kN/m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施工车辆等效均布荷载大部分大于5 kN/m2,且施工车辆等效均布荷载值随覆土厚度增大而减小,随车辆载重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四种施工车辆的等效均布荷载,提出了施工车辆等效均布荷载的建议取值,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 设计方法与研究
    周耀彬, 杜小艺, 付波, 柳盛霖, 赵晓伟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195-202.
    为了研究某超限钢结构建筑转换桁架复杂节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对转换桁架关键节点进行拟动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和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除各构件局部接触角部位置达到屈服强度,进入塑性外,节点其他区域Mises应力明显低于材料屈服强度,节点整体基本保持弹性状态,未出现明显的塑性开展,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极限破坏时,构件区域先于节点区域破坏,且各节点设计均满足安全储备要求。可见,本工程的节点设计将节点隔板和加劲钢骨作为主要传力构件,采用等效面积原则来保证节点承载力大于进入节点的各构件承载力之和,保证了“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设计要求。
  • 文献综述
    马福栋, 张东波, 王卓琳, 冷予冰, 陈溪
    结构工程师. 2023, 39(4): 200-213.
    目前,我国外墙外保温系统种类多样,防脱落设计方法有待完善,既有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存在层间黏结强度不足和构造缺陷问题,外墙外保温系统劣化机理、脱落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外墙外保温系统剥离机理复杂、劣化程度难以评估、脱落风险不易识别等问题,梳理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目前常见的主要构造体系及其防脱落设计方法,统计了外墙外保温系统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探讨了其劣化机理,分析了外墙外保温系统脱落风险识别评估以及修复方法的研究现状。
  • 结构分析
    刘荣, 孙醒阳, 叶恒达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39-45.
    针对15 MW级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设施,提出双层钢壳内填充混凝土的组合风电塔柱结构。为明确该组合塔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实体-板壳有限元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比组合塔柱及钢塔柱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以往大直径钢塔柱,依据横截面抗弯能力等效而设计的组合塔柱可使塔柱外径降低约15%,最大钢塔壁厚度降低约50%。组合塔柱填充混凝土为钢塔壁提供侧向约束而避免钢塔柱局部屈曲,使得组合塔柱不利节段的抗压承载力提高32%~45%。组合塔柱提高截面抗弯模量而使钢塔壁最大活载弯曲应力减小约13%,有利于减小该风电塔柱的风载疲劳效应。双层钢壳与混凝土组合塔柱可改善独柱式风电塔柱的受力性能,降低加工及吊装难度,节约钢材用量,可供大功率风电塔柱设计参考。
  • 结构加固与改建
    张玉明, 秦元昊, 谭天乐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148-154.
    大跨桥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波纹管堵塞后的开槽处理,会对桥面板截面造成较大削弱,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及使用性能。对大跨桥梁横桥向波纹管堵塞后的加固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原桥面板顶面补增预应力筋、新浇配筋混凝土叠合层代替原顶板上垫层做法的加固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此种加固方案,桥面板的总厚度和桥面荷载没有增加,开槽后张拉的原预应力筋和补加的预应力筋共同保证了结构的抗裂性能;桥面板结构层厚度增大,保证并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可为同类型工程的加固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 文献综述
    吕兆华, 徐海斌, 余倩倩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177-181.
    钢结构基础设施在服役过程中,受到荷载和环境介质的共同作用,往往产生裂纹、锈蚀等损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轻质高强、耐疲劳和腐蚀性能好,在钢结构补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粘结加固体系中,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是保证补强效果的关键。本文对疲劳荷载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已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试验工况、疲劳荷载下粘结节点的破坏模式、粘结强度、荷载—位移曲线和粘结—滑移曲线等,并总结了相关损伤模型。
  • 设计方法与研究
    刘春年, 王能林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176-183.
    案例中项目是我国首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预制核心筒结构,项目为AAA级装配式建筑,也是三星级绿色建筑。通过前期策划装配式结构体系选型、装配式方案,结合设计、生产、运输和吊装条件,对装配式围护墙、装配式楼盖、预制核心筒和预制混凝土柱的结构设计和拆分进行策划。阐述各策划逻辑,探索预制核心筒技术的应用,为类似装配式办公建筑项目的策划、结构设计和拆分的实施提供参考,为项目的高效顺利施工创造条件,并为此类项目的标准化设计工作进行铺垫,同时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中混凝土装配式技术全面发展。
  • 抗震与抗风
    周炜,何斌,蔡晶,邓霞,刘丹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86-94.
    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索式架构体系光伏电站由于诸多优点备受关注。风是光伏电站架构体系中光伏板的重要荷载因素,采用二维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阵列排放光伏板的风荷载特性,针对正向风载、背向风载两种极限工况,分析了光伏板倾角、板间距和板高度等因素对光伏板的风荷载及其折减特性的影响。相关分析方法和结论可为光伏电站架构体系的结构强度设计提供载荷依据。
  • 试验研究
    曹新宇,逯兴邦,汤永净,徐金明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122-128.
    环境变迁对古砖砌体受力性能有直接影响。基于大气环境实验舱对山西某地古砖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抗压试验,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试件裂缝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古砖砌体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古砖砌体中部产生的裂缝宽度最小;冻融循环次数为20次时古砖砌体的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较大;开裂荷载与破坏荷载差值大于190 kN时,裂缝平均宽度在1.8 mm上下波动;经冻融循环的古砖砌体,破坏特征的第一阶段显著提前出现,进入第一阶段时对应的荷载与破坏荷载百分比平均值为35.16%。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受力性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结构分析
    马如进, 邹明明, 殷亮, 杨善红, 朱宇
    结构工程师. 2022, 38(2): 1-7.
    淠河总干渠渡槽工程采用桁架式梁拱组合体系,主跨跨径达到110 m。槽身侧壁挡水板采用波形钢腹板。针对波形钢腹板结构,目前多采用建立三维精细化板壳模型的方法开展其结构性能研究,建模过程繁琐且计算效率较低。基于刚度等效原理提出一种将三维波形钢腹板简化为二维正交异性平钢板的等效分析方法。首先建立渡槽工程三维波形钢腹板精细化模型及采用简化方法等效的正交异性平钢板模型,然后开展自重和水荷载下结构静力性能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两类模型的静力分析结果及相对误差。研究表明:等效平钢板模型与三维精细化板壳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等效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波形钢腹板结构提供一种简便的分析方法,并显著提高计算效率。
  • 抗震与抗风
    李轩,何毅,卢文胜,张瑞甫
    结构工程师. 2018, 34(2): 63-69.
    摘要 (1166) PDF全文 (1241)   可视化   收藏
    摩擦滑移隔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隔震加固形式,具有减震效果好、构造简单等优点,但由于其大震下隔震层位移偏大、震后残余变形大的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发展。针对软土地基长周期木结构既有建筑隔震加固需求,基于摩擦滑移组合隔震性能,设计一种以弹性滑板支座为主,辅以少量厚层橡胶隔震支座及黏滞阻尼器的隔震系统,即主要通过摩擦滑移形成频域较宽的有效隔震能力,设置厚层橡胶支座减少隔震层震后残余变形,而黏滞阻尼器则用于降低隔震层最大位移。提出多水准隔震结构等效自振周期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了此组合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隔震效果,验证了该组合隔震系统的有效性,对今后类似的隔震加固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设计方法与研究
    黄韬睿
    结构工程师. 2022, 38(1): 203-210.
    以L体育场工程为实例,介绍了球铰支座应用欧标规范的设计要点。依据欧标对荷载组合进行分析,筛选出用于验算球形支座不同部件的控制工况。以手算试算为基础,验算了支座顶板、底板、PTFE滑板、螺栓等关键部件的强度,考虑了可更换设计的操作空间,初步确定了支座的几何参数。再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验证手算的计算结果,优化部件的设计,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为同类工程的支座设计提供了借鉴。
  • 结构分析
    毕天平, 赵小伟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44-50.
    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的速度与效率,解决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预制板创建类型单一、拆分复杂、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等问题。基于BIM技术,在Revit API开发环境下结合C#编程语言,实现预制板的智能化应用,主要开发功能包括预制板智能创建、拆分两部分。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预制板创建与拆分,本程序能够使设计人员对预制板的创建、拆分进行参数化设置,快速高效地批量导出所需预制构件,大幅提高设计效率。为其他预制构件在智能方向的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 试验研究
    张乐朋, 徐晨, 侯哲豪, 马骉, 徐艺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73-83.
    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板中短焊钉高度及焊钉间距对焊钉抗剪性能影响规律以及超薄UHPC板推出试件受力特征等问题,以宁波西洪大桥接线工程为背景,进行了薄板UHPC短焊钉推出试验、有限元模拟和参数化分析工作。试验表明:UHPC短焊钉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短焊钉根部剪断,UHPC出现局部碎裂;沿推出方向的上、下排焊钉钉身所承担的拉弯应力比存在显著差异。参数分析表明:直径13 mm的焊钉钉高在15~50 mm变化时,钉高降低,焊钉抗剪刚度有增大趋势,极限状态中逐渐出现焊钉拉拔变形,周边UHPC的损伤区域变大,但并未显著影响焊钉的极限承载力;另一方面,焊钉间距在150~300 mm变化时未对焊钉抗剪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 设计方法与研究
    马泽峰, 方林, 李承铭
    结构工程师. 2023, 39(1): 184-190.
    提出可广泛适用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加装电梯结构,既适用于半层入户形式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悬挑梁结构,又适用于平层入户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具体介绍了此结构的标准化预制形式及安装方式。通过对结构模型整体指标分析、底层坐浆拼接处正截面性能化设计、剪力墙水平坐浆缝抗剪强度验算等,详细论述了结构的刚度及承载能力,并指出结构应用的关键技术点,提出标准设计流程。
  • 结构分析
    李永平, 刘慧源, 赵哲, 邵伟, 李相利, 丁民涛
    结构工程师. 2022, 38(5): 8-14.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与钢筋锈胀机理,推导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的钢筋临界锈蚀量。基于Faraday定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预测模型。通过将模型预测的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所建立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保护层厚度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增大,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逐渐增大;而随着锈蚀产物体积膨胀率、钢筋锈蚀速率和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增大,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逐渐减小。